在歷史中東京以前不叫 「東京」,它是一個小漁村,古稱 「江戶」,遠在1457年有一個 「太田道灌」 的武士,在此地構建了 「江戶城」,而於1603年 「德川家康」 更在此建立了統治日本的 「德川幕府」,因此江戶就成為日本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,也就是古稱 「江戶時代」。
江戶古城遺址位於現今東京的千代田區, 由於關東大地震和戰爭的摧毁,江戶古城的原建築所剩無幾,但如今要想重溫江戶古貌除了在博物館外, 就只剩下距東京約40公里的 「川越市」 了。
日本 川越 市是在崎玉縣南部,面積大約109平方公里,人口將近35萬,由於被譽稱為 「小東京」,故每年均吸引了大批遊客到來旅遊參觀,在這裡有僅存的 「藏造」 建築物群,而它曾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,提供附近的地區例如江戶 東京 的建築木材,大米及由周邊地區收集到的其他物資,因此大批商人們為收藏大量糧食,以及其他商業物品,故而設計使用防火城牆作為倉庫,而這些倉庫建築就被稱為 「藏造」,這些建築物基本設計成二或三層樓房,其特點是將木柱藏在土和石灰牆中,這些土和石灰牆有的 厚達30厘米,在外觀上並沒顯露出木柱,從而提供了避免火災的破壞。
在築建這些所謂倉庫時,當地民眾考慮到建築群的整體美感,故街道兩旁的藏造建築都錯落有致,屋檐高低也盡不相同,每棟建築的屋檐都故意錯開,而把臨街的寛度收窄,但內進深度非常長,有的甚至長達幾十公尺深, 而由於建築物型呈深狹長,從而形成前鋪後居的特有景觀, 川越 當年有超過200間蔵造建築物,目前剩下只有數十間,它們大多數位於主街道, 從本川越站步行15分鐘就會到達。
在所謂的藏造街上,有一座古色古香的 「鐘樓」,它是川越市的地標建築,建於1624年間,由當時的川越藩主 「酒井忠勝」 所修建, 曾先後數次遭到大火燒毁, 在川越大火的次年,即1893年, 由當地的民眾重建家園前,先集資修建此古鐘樓,它充分表現川越人是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徵,同時也是民眾們心靈上的家園,在修建時除了民眾集體集資外, 還有商人甚至 「明治天皇」 也有賜資。該鐘樓共有三層,高約16公尺,每天均分四次鳴鐘,分別是6點、12點、15點和18點,過去是人工敲打,現已改為自動敲打。
在川越市除了甚有特色的 「藏造街」外,明治維新後也湧現出一些西洋建築,如教堂、銀行、百貨大樓等,這些古老的建築物群,在日本有所謂的古蹟建築保護法,而傳統建築保護群並不是由政府說了算, 而是由當地民眾決定, 政府能作的是只能在保護區被認定後通過資金及 優惠政策來引導,是不能強制干預。